2023年全国两会,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分别于3月5日至13日、3月4日至11日在北京召开。为了让大家直观了解国家对于教育的大政方针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于教育的建议,现将今年两会中有关教育的内容及提案摘录如下:
一、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教育的表述
3月5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对过去一年和过去五年的工作进行了回顾,并对2023年政府工作提出了建议。谈及教育问题,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这样说:
(一)过去一年工作回顾
在对过于一年工作的回顾中,总理重点强调了高等教育方面的工作。如:“突出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开展就业困难人员专项帮扶”;“免除经济困难高校毕业生2022年国家助学贷款利息并允许延期还本”。
(二)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在对过于五年工作的回顾中,总理突出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等方面的重点工作,包括: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每年都保持在4%以上,学生人均经费投入大幅增加。持续加强农村义务教育薄弱环节建设,基本消除城镇大班额,推动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义务教育巩固率由93.8%提高到95.5%。坚持义务教育由国家统一实施,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负担。提升青少年健康水平。持续实施营养改善计划,每年惠及3700多万学生。保障教师特别是乡村教师工资待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90%以上。职业教育适应性增强,职业院校办学条件持续改善。积极稳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45.7%提高到59.6%,高校招生持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倾斜力度。大幅提高经济困难高校学生国家助学贷款额度。深入实施“强基计划”和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建设288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接续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不断夯实发展的人才基础。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3.5年提高到14年。
(三)对2023年政府工作的建议
谈及对今年政府在教育工作方面的建议,总理说:要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高等教育创新。要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保障好基本民生。
二、 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于教育的提案
今年两会提案中,教育相关话题依然是关注焦点。针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了众多建议,现将有关提案汇总如下:
(一)学前教育提案
1.全国政协委员贺丹:将托育服务纳入公共财政支出预算,重点扶持推进“托幼一体化”发展模式,完善“普惠优先、市场补充”的多层次服务体系。
2.全国政协委员张志勇:通过学前教育立法,进一步强化政府学前教育责任,尽快研制出台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标准。
3.全国人大代表薛超:应加强对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学前教育的支持力度,如增加幼儿园编制数量、加大学前教育资金的投入、实施普惠性幼儿园教师待遇保障、支持公办幼儿园校舍改建等。
4.全国人大代表王晓菲:参照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保障方式,对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制定全国统一基准定额,中央与地方财政分档按比例负担。
5.全国政协委员刘国梁:对学龄前儿童运动类课程和课外运动培训内容出台指导性意见,让每个孩子接触并熟悉2至3个运动项目。
6.全国人大代表陈玮:在幼儿园尽快实施全面性教育并研发中国式教材。
(二)义务教育及普通高中教育提案
1.全国政协委员刘万鸣:将线上博物馆公开课纳入全国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必修课程。
2.全国政协委员杨杰:在中小学阶段普及编程教育。从强化整体统筹设计、完善教学课程体系、创新智慧教学模式、构建智慧学习支持环境等继续提升中小学编程教育质量
3.全国政协委员刘诗颖:丰富体育课种类,将课程开齐、开足。
4.全国政协委员杨扬:破除以“体育中考”为靶向的错误意识和导向。
5.全国政协委员刘显忠:完善已有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对小学课程进行适当调整,在小学高年级开设专门的历史课程。
6.全国政协委员冯远征:中小学构建系统的表演教学体系。
7.全国政协委员皇甫宜川:进一步加强儿童电影教育的扶持力度,建立儿童影视教育平台。
8.全国政协委员校长焦兴涛:优化乡村美育课程资源、强化乡村美育师资队伍、拓展乡村美育实践基地、加强乡村美育调查研究。
9.全国政协委员李孝轩:加大精神卫生资源投入、加大心理健康专业化服务供给、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研究。
10.全国政协委员杨建德:对学校面向学生和家长布置的网络任务进行全面清理,对盲目发布无效课程、借道学校推广私货、绑架家长拉票投票等信息的发布进行严格控制。
11.全国政协委员张志勇:在全国开展“清理功利化、短视化教育行为,全面修复教育生态”专项治理行动,着重聚焦清理以下七种功利化、短视化教育行为:一是宣传、炒作、重奖高考升学率行为;二是“唯成绩”“唯升学”的教育政绩观;三是违规争抢中小学生源行为;四是各种教育抢跑、提前结束课程备考行为;五是不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的行为;六是在寒暑假、法定节假日组织学生集体补课行为;七是严重剥夺学生正常睡眠的行为。
12.全国政协委员贺丹:将小学、中学教育年限由6年缩短到5年,将高中阶段纳入义务教育范围,实施“十年义务教育”。
13.全国人大代表陈众议:试行十二年义务教育,中考普职分流延迟到高考。
14.全国人大代表李燕:国家全面停止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将禁止提供网络游戏服务同样纳入《未成年人保护法》,并严厉打击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的企业和平台。
15.全国人大代表陈玮:创造条件让学生午休躺睡。
16. 民盟中央:加快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学生心理健康管理机制,每校建立学生心理问题监测方案和干预预案
(三)职业教育提案
1.全国政协委员苏华:完善职教高考,扩大职教本科规模,打破技能人才成长的“天花板”,让职教学生“升学有道,就业有门,创业有方”。
2.全国政协委员韩丹:充分发挥农村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举措包括:明确农村职业学校的法律地位、完善现代农村职业教育体系、提高农村职业院校办学水平、优化农村职业教育区域布局、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3.全国政协委员李剑:全面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质量,明确培养定位,统筹施策。
4.全国政协委员张运凯:建立健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评价指标体系,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项目的政策落实情况、完成情况、产生效益等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对各级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进行评估。
5.全国人大代表马丹:将人社部的专业目录和教育部的专业目录进行整合,打通中职阶段学生的升学和就业通道,提高家长和学生对职业教育的认知和认可。
6.全国人大代表杨金龙:推动各地职业教育院校专业建设和招生人数与当地产业紧密对接。
7.全国人大代表王晓菲:职业院校要从“以就业为导向”转变为“就业与升学并重”。在保障学生技术技能培养质量的基础上,加强文化基础教育。
8.全国人大代表胡东方:建议加速高职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相互等值化融通,畅通各类技能人才学历、技能提升深造通道,形成纵向有阶梯、横向可贯通的人才发展路径。
9.全国政协委员蒋鹏:拓宽“中职—高职—职本—专硕—专博”贯通的职业教育升学通道,支持办学质量好的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联合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应用型高校,试点开展专业硕士、博士培养。
(四)高等教育提案
1.全国人大代表梅兵:警惕考研的“高考化”趋势,推进研究生招生和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培养国家亟需的“高精尖缺”人才。
2.全国人大代表姚劲波:研究出台鼓励企业扩大招聘高校毕业生的相关政策,通过免税、减费、增贷、专利、补贴等方式,鼓励和扶持数字经济、网络直播等适合高校毕业生的新兴行业、企业,激发就业市场活力。
3.全国政协委员刘林:扩大高校访企拓岗行动;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为大学生提供为期2至3个月数字技能培训和实习机会;对以灵活就业形式在新业态中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加强职业安全保障和医疗、养老、失业等方面的社会保障。
4.全国政协委员吴碧霞:加大简化优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力度,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实现科学化、时代化的转型发展。
5.全国政协委员姜亚军:创办大学本科生学术期刊,加强基础研究后备力量培养。
6.全国政协委员任少波:高校要系统推进招生—培养—就业等方面一体化改革,构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
(五)教师队伍建设提案
1.全国政协委员校长刘林:根据现阶段中小学教育发展实际和未来需要,重新核定中小学编制国家标准;强化中小学教师工作量与岗位任务统筹协调机制;加强中小学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提高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的能力。
2.全国人大代表邵志豪:在要强化职前教师教育,不断改革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把教师的职业理想信念教育融入教师教育。
3.全国政协委员杨建德:应把人权、财权、事权下放给改革学校,充分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
4.民进中央:对要求教师关注的公众号、网络平台,以及需要教师参与完成的点赞、转发等工作进行全面清查,减少教师参与频次、避免重复参与。
5.全国政协委员张志勇:提高中西部地区新入职县中教师待遇保障水平,强化边疆县、民族县、脱贫攻坚巩固县高中学校新进教师“一揽子”待遇保障政策供给。
6.全国人大代表秦和:对乡村教师加强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的培训;创新乡村教师编制管理;依法保障乡村教师待遇。
7.民盟中央:探索建立规范的高校预聘制度;优化高校教师的分类评价机制;加强对高校教学活动的督查检查;完善高校教师评聘方面的法律法规。
8.全国政协委员张博:尽快出台针对高校“准聘——长聘”制改革的指导性文件,进一步完善高校“准聘——长聘”制度设计。
9.全国人大代表庞丽娟:健全薪酬待遇制度,保障“双减”后教师待遇;完善考核评价与职称评审等制度,健全教师激励机制;改革教师管理体制,创新用人机制,多元有效扩充师资力量。